最近听了郎俊英老师的《伯牙绝弦》一课,感触颇深。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,虽然文章只有短短的七十多个字,对于小学生来说,古文深懊、难懂,教学更是枯燥、乏味,兴趣索然。但是郎老师的课拨响了学生们的心弦,让听课的老师们也为之震撼、惋惜、悲叹。这堂课是上得比较成功的。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、透彻,并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,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,真正实现学生、教师与文本的对话。
郎老师的教学语言、评价语言精当巧妙,课堂中老师自始至终都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,面对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,回答时很有个性,老师不是一律用“说得好!”、“真棒!”等一类浮浅的词语夸奖了结。而是针对学生具体的优点来鼓励学生,并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,如:听了学生精辟的回答后,及时表扬“你的语言组织的很全面,很好”等……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
课堂上,她全身心的投入,带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,那生动的讲解,使自己完全进入角色,似乎在演绎“自己”的那段悲壮感人的故事。
在课堂上郎老师巧用文本,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,引导学生多向感受,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,设身处地去读,去想。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,让心灵浸染书香。郎老师注重以人为本,多次创设情境,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,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,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。如:让学生找出“善”字一共出现了几次,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。在现代文中,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?再如,让学生想象:伯牙在断弦的时候,还断了什么?
教学中,体现出教师为主导作用,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,注重用问题引导学生,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老师的问题,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、合作探讨、展现自我、口头表达等能力。如郎老师在指导读后就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文言文,等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引领学生一句句理解,以及重要字的解释。表现出很强的驾御课堂能力。突出自主探究、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。
在教学过程中,郎老师抓住文章的“文眼”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。而本课,其文眼即为“知音”。突破“知音”的关键句是“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”。 郎老师对本文的文眼抓得准确,抓得到位。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”时就对教材进行了拓展,以清风、明月、春雨、白雪等等事物来让学生明白“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”。再加上巧妙地板书设计,使学生很自如的悟出“知音难觅”的主题思想。
尤其是最后的拓展有效,让学生收集有关“知音”的名言佳句,不仅把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,而且养成了收集资料的好习惯。
总之,我认为郎老师的这堂课备课不仅仅是充分,而是达到了钻研教材、吃透教材的境界,课堂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,是一节优质课,值得学习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